• Shuffle
    Toggle On
    Toggle Off
  • Alphabetize
    Toggle On
    Toggle Off
  • Front First
    Toggle On
    Toggle Off
  • Both Sides
    Toggle On
    Toggle Off
  • Read
    Toggle On
    Toggle Off
Reading...
Front

Card Range To Study

through

image

Play button

image

Play button

image

Progress

1/39

Click to flip

Use LEFT and RIGHT arrow keys to navigate between flashcards;

Use UP and DOWN arrow keys to flip the card;

H to show hint;

A reads text to speech;

39 Cards in this Set

  • Front
  • Back

感受觸冒風邪邪犯表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


臨床表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發熱惡寒脈浮。



機:表不和肺失宣肅


治則:解表達邪,宣肅肺氣。



1. 風寒風寒,衛陽被


2. 風熱風熱犯表,衛表失和


3. 暑濕:暑濕傷表,衛表失


4. 氣虛感冒:衛氣不固,外感風寒


5. 陰虛感冒:陰津素虧,外感風熱


荊銀新參蕤

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一般多為痰聲並見。



病機:邪犯於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



外感咳嗽


1. 風寒袭肺:風寒袭肺,肺氣失宣


2. 風熱犯肺: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3. 風燥傷肺: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三止桑桑杏



內傷咳嗽


1. 痰濕蘊肺:脾濕生痰,上漬於肺,壅遏肺氣


2. 痰熱鬱肺:痰熱鬱肺,肺失肅降


3. 肝火犯肺:肝鬱化火,上逆犯肺


4. 肺陰虧耗: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


二三清瀉黛沙

哮証

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有哮鳴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



病機:


1. 伏痰的產生


肺不能散佈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則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



2.發作時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


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


阻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


肺失宣降,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



治則:未發以扶正為主,既發以攻邪為急


實則瀉之,邪實當祛痰利氣。


虛則補之,扶正應審


~陰陽偏衰


~區別所屬臟腑


~肺脾腎主次



發作期


1. 寒哮:寒痰伏肺,遇感觸發,痰升氣阻,肺失宣暢。


2. 熱哮:痰熱蘊肺,壅塞氣道,肺失清肅。


3. 寒包熱哮:痰熱壅肺,復感風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4. 風痰哮:痰濁伏肺,風邪引觸


5. 虛哮:哮病久發,痰氣瘀阻,肺腎兩虛,攝納失常。


青定青石厚三平



緩解期


1. 肺虛:哮病日久,肺虛不主氣,衛表不固。


2. 脾虛:哮病日久,脾虛不運,痰濁內生。


3. 肺脾氣虛:肺不主氣,脾虛不健,氣不化津,痰飲蘊肺,肺氣上逆。


4. 腎虛:哮病日久,腎虛不納。


玉六六腎都


喘証

喘即氣喘息。


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扇動,不能平臥為特徵。



病位:肺腎,可涉及肝脾


病機:


實証:外邪侵襲/它臟邪氣上犯,肺失宣降,上逆作喘。


虛証:肺虛不主氣/腎虛不納氣,氣逆於肺而為喘。



治則


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


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



實喘


1. 風寒袭肺:風寒上受,內舍於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


2. 表寒裏熱:寒邪束表,熱鬱於肺,肺氣上逆。


3. 痰熱鬱肺:邪熱蘊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肺失清肅。


4. 痰濁阻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


5. 肺氣鬱閉:肝鬱氣逆,上沖犯肺,肺氣不降。


麻麻桑二三五



虛喘


1. 肺虛:肺氣虧虛,肺失所主,肺陰亦虛,虛火上炎,肺失清肅。


2. 腎虛偏陽虛: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


3. 腎虛偏陰虛:肺病及腎,肺腎俱虛,腎陰不足,氣失攝納。


補玉腎蛤七生



变証


1. 正虛喘脫:肺氣欲絕,心腎陽衰。


參黑

肺癰

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病證,屬內癰之一。


臨床以咳嗽、胸痛、發熱、咯吐腥臭濁痰為主征。



病位:肺


病理表現:邪盛實熱,潰腫膿後陰傷氣耗。


病機:感受外邪,邪熱壅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絡,血滯成瘀,痰熱與瘀血互結,血敗肉腐成膿,蘊釀成癰,肺絡受損,膿瘍潰破而出。



治則:


祛邪為主,清熱解毒,化瘀排膿。



1. 初期:風熱外襲,衛表不和,邪熱壅肺,肺失清肅。


2. 成癰期:熱毒蘊肺,蒸液成痰,熱壅血瘀,蘊釀成癰。


3. 潰膿期:熱塞血瘀,血敗肉腐,癰腫內潰,膿液外洩。


4. 恢復期(陰傷氣耗):邪毒漸去,肺體損傷,陰傷氣耗。


5. 恢復期(正虛邪戀):正虛邪戀


銀千如加沙桔



肺癆

肺癆是具有傳染性慢性、消耗性的虛弱疾患


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形體逐漸消瘦為臨床特征。



病因感染癆蟲 正氣虛弱


病機癆虫蝕肺 侵蝕肺體。


病理性質:陰虛~氣陰兩虛~ 陰損及陽。



治則補虛培元 抗癆殺蟲



1. 肺陰虧虛陰虛肺燥,肺滋潤,肺傷絡損。


2. 陰虛火旺:肺腎陰傷,水虧火旺,燥熱內灼,絡損血溢。


3. 氣陰耗傷


4. 陰陽兩虛


月百秦保補

肺痿

肺葉痿弱不用,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症,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



病機:肺臟虛損,津氣嚴重耗傷,以致肺葉枯痿。


治則:補肺氣生津。


重視調補脾胃。


#陰虛宜補胃津以潤燥,使胃津能上輸以養肺。


#氣虛宜補脾氣以溫養肺體,使脾能轉輸精氣以上承



1. 虛熱:肺陰虧耗,虛火內熾,灼津為痰。


2. 虛寒:肺氣虛寒,氣不化津,津反為涎。

肺脹

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降的一種病症。



臨床表現:


胸部膨滿,憋悶如室,喘息上氣,咳嗽痰多


煩躁,心悸,脘腹脹滿,肢體浮腫


面色晦暗,或唇甲青紫等


病程纏綿,時輕時重,經久難愈 嚴重者可出現神昏、痙厥、出血、喘脫等危重證



病機:


標實:痰濁、水飲、血瘀壅阻


本虛:肺虛不主氣,張縮無力,不能斂降,肺氣壅滯,氣還肺間



病變主要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後期病及於心



痰濁、水飲、血瘀相互影響轉化:


痰從寒化則成飲。


飲溢肌肤質為水。


痰濁久留,肺氣鬱滯,心脈失暢 致血郁為瘀。瘀阻血脈,「血不利則為水」



1. 痰濁壅肺証:肺虛脾弱,痰濁內生,上逆於肺,肺失宣肅。



2.痰熱郁肺証:痰濁內蘊,郁而化熱,痰熱雍肺,清肅失司



3. 痰蒙神竅証:痰蒙神竅,引動肝風肺



4. 腎氣虛証:肺腎兩虛,氣失攝納



5. 陽虛水泛証:心腎陽虛,水飲內停


蘇三桑滌安補平真五

心悸

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陣發性,因情志波動/體虛勞倦而發作。



病因感受外邪 藥食不當 七情所傷 體虛勞倦



病機


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


邪擾心神心神不寧



治則


補氣 養血 滋陰 溫陽


祛痰 化飲 清火 行瘀


因病特點為心神不寧,故配合安神鎮心之法。



心包俞郄絡 心俞募原


1. 心虛膽怯:氣血虧虛,心虛膽怯,心神失養,神搖不安。(



2. 心血不足:心血虧耗,心失所養,心神不靈。(脾膈足



3. 陰虛火旺:肝腎陰虛,水不濟火,心火內動,擾動心神 。(腎溪)



4. 心陽不振:心陽虛衰,心神失養。



5. 水飲凌心:脾腎陽虛,水飲內停,上凌於心,擾亂心神。(膻氣,水飲內停:脾胃三焦俞



6. 心血瘀阻:血瘀氣滯,心脈瘀阻,心陽被遏,心失所養 。(



7. 痰火擾心:痰濁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擾心,心神不靈。(豐尺)


安歸天朱桂苓桃黃

胸痺

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的一種病症。


輕者僅感胸悶如,呼吸欠暢,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病因寒邪內侵 飲食失調 情志失節 勞倦內傷 年邁體虛



病機


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痺遏胸陽


:氣虛、氣陰兩虛、陽氣虛衰


共致胸陽失運,心脈阻滯而成胸痺



治則:


發作期治標實,緩解期治本虛。



1. 心血瘀阻:血行瘀滯,胸陽痺阻,心脈不暢。



2. 痰濁壅塞: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痺阻,脈絡阻滯。



3. 陰寒凝滯:陰寒凝滯,氣血痺阻,心陽不振。



4. 氣滯心胸:肝失疏洩,氣機郁滯,心脈不和。



5. 心腎陰虛: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心脈不暢。



6. 氣陰兩虛: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7. 陽氣虛衰:陽氣虛衰,胸陽不展,氣機痺阻,血行瘀滯。


血瓜瓜柴左生人附右

痰飲

痰飲體內水液運化輸布失常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証。




病因外感寒濕 飲食不當 勞欲所傷



病機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失調三焦氣化失宣,陽虛水液不運,水濕聚而成飲。



治則溫化「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痰飲


1. 脾陽虛弱:脾陽虛弱,飲停於胃,清陽不升。


2. 飲留胃腸:水飲壅結,留於胃腸,郁久化熱。



懸飲


1. 邪犯胸肺:邪犯胸肺,樞機不利,肺失宣降。


2. 飲停胸脅:飲停胸脅,脈絡受阻,肺氣郁滯。


3. 絡氣不和:飲邪久郁,氣機不利,絡脈痺阻。


4. 陰虛內熱:飲阻氣機,化熱傷陰,陰虛肺燥。



溢飲


1. 表寒裡飲:宿有寒飲,外寒客表,肺脾失調,水邪泛溢肢體。



支飲


1. 寒飲伏肺:寒飲伏肺,遇感引動,肺失宣降。


2. 脾腎陽虛:支飲日久,脾腎陽虛,飲凌心肺

不寐

經常不易入寐,有寐而易醒,醒後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寐而不穩,甚至徹夜不眠。



病因飲食不節 情志失常 勞逸失調 病後體虛



病機


陰虛不能納陽陽盛不得入陰致陽盛陰衰陰陽失交


(針:邪氣擾動心神/心神失於濡養溫煦,心神不安而不寐。)



治則補虛瀉實調整陰陽



(神交)


1. 肝郁化火(肝太間)


2. 痰熱內擾:濕食生痰(脾胃不和:胃三)


3. 陰虛火旺(心腎溪)


4. 心脾兩虛(心脾厥陰)


5. 心膽氣虛 (心膽「大陵」丘)


龍溫黃朱歸安


郁証

郁証由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


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異物感等症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証。



病因情志失調 體質因素 (和外面飲食勞逸無關!



病機


肝失疏泄,氣機抑鬱/脾失心失所養臟腑氣血陰陽失調


灸病機:痰熱上擾,心不寧靜,神燥不安)



治則


理氣開郁 調暢氣機 怡情易性


(人泉內豐神)(針灸是癔病


1. 肝郁氣結


2. 氣郁化火


3. 陰虛火旺


4. 氣滯痰郁


5. 憂鬱傷神


6. 心脾兩虛


柴丹滋半甘歸

厥証

厥証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証。



病因情志內傷 體虛勞倦 亡血失津 飲食不當



病機氣機突然逆亂升降失和,氣血陰陽不相順接。



治則危急之候 按虛實及時救治 (看書仔



注意鑒別中風閉脫證有大小便閉/遺。


氣血難別,氣有呼吸形容。


得全先急救!


1. 氣厥實:肝氣不舒,氣機上逆,壅阻心胸,內蒙神明。



2. 氣厥虛:元氣素虛,清陽不升,神明失養。



3. 血厥實:怒而氣上,血隨氣升,瘀阻清竅。



4. 血厥虛:出血過多,氣隨血脫,清竅失養。



5. 痰厥:肝郁肺痺,痰隨氣升,上閉清竅。



6. 食厥:食填中脘,胃氣不降,氣逆於上,清竅閉塞。


五四通獨導朮保

腰痛

腰痛因外感、內傷或挫閃跌仆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証。



病因外邪侵襲跌仆閃挫體虛年衰


病機


~實證:腰部受邪/腰部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受阻,不通則痛。


~虛證:腎精氣虧虛,腰府失其濡濕煦,不榮則痛


發病關鍵:腎虛



治則實祛邪通絡 虛補腎益氣



腎夾委中阿


1. 寒濕腰痛: 寒濕痺阻 滯礙氣血 經脈不利。(風府腰陽



2. 濕熱腰痛:濕熱塞遏,經氣不暢,筋脈失



3. 瘀血腰痛:瘀血阻滯,經脈痺阻,不通則痛。(腰肌勞損:次膈



4. 腎虛腰痛(陰虛):腎陰不足,不能濡養腰。(命志溪



5. 腎虛腰痛(陽虛):腎陽不足,不能溫腰脊。(命志溪



甘四身左右




痺証

痺証由于感受風寒濕熱之邪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以及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症狀的病証。



病因正虛衛外不固 勞逸不當 久病體虛 飲食不當 跌仆外傷 外在條件感受風寒濕熱外邪



病機風、寒、濕、熱、瘀等邪氣滯留肢體筋脈、關節、肌肉經脈閉阻不通則痛。



治則祛邪通絡



1. 行痺:風邪兼夾寒濕,留滯經脈,閉阻氣血



2. 痛痺:寒邪兼夾濕,留滯經脈,閉阻氣血



3. 著痺:濕邪兼夾風寒,留滯經脈,閉阻氣血。



4. 風濕熱痺:邪兼夾風,留滯經脈,閉阻氣血。



5. 痰瘀痺阻:痰瘀互結,留滯肌膚,閉阻經脈。



6. 肝腎兩虛:肝腎不足,筋脈失養。


防烏薏桂雙補



痺證日久變證


1. 氣血不足,肝腎虧


2. 正虛邪戀,痰瘀阻痺


3. 痺久內舍於心


獨桃炙

痙証

痙証是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



病因感受外邪 久病過勞



病機


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壅阻經絡,氣血不暢 / 熱盛風動。


內傷: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陽化風 / 陰虛血少,筋脈失養,虛風內動。


導致陰陽失調陽動而陰不濡筋脈剛勁太過失卻柔和之性。



病位:筋脈,肝所主。與心肝脾腎有關。



治則急則治標 緩則治本



1. 邪壅經絡:風寒濕邪,侵於肌表,塞滯經絡。



2. 肝經熱盛:邪熱熾盛,動風傷津,筋脈失和



3. 陽明熱盛:陽明熱盛,腑氣不通,熱盛傷津,筋脈失養。



4. 心營熱盛:熱入心營,擾動神明,灼傷陰津,筋脈失養。



5. 痰濁阻滯:痰濁中阻,上蒙清竅,經絡阻塞,筋脈失養。



6. 陰血虧虛:失血傷津,陰血虧耗,筋脈失養。


羌羚白增清導四大

痿証

痿証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証。



躄是指下肢軟弱無力不能步履之意。



病因感受溫毒 濕熱浸淫 飲食毒物所傷 久病房勞 跌仆瘀阻



病機


五臟虛損致使精血津液虧損筋脈肌肉失養



治則虛扶正補虛 實祛邪和絡


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陽明虛則宗筋縱帶筋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1. 肺熱傷津:肺燥傷津,五臟失潤,筋脈失養 (大肺尺)


2. 濕熱浸淫:濕熱浸漬,阻遏經絡,營衛受阻,筋脈失養 (脾陰)


3. 脾胃虧虛 (關中白)


4. 肝腎虛損 (肝腎懸陽)


5. 脈絡瘀阻:氣虛血瘀,阻滯經絡,筋脈失養



清加參虎補聖


(上肢:髃池溪谷


下肢:髀梁三解)


癇證

反復發作性神智異常疾病。


突然意識喪失,甚則仆倒,不省人事,強直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口中怪叫,移時蘇醒,一如常人



病因七情失調 先天因素 腦部外傷 其他六淫 飲食 他病之後



病機臟腑失調 痰濁阻滯 氣機逆亂 風痰內動 蒙蔽清竅



治則頻繁發作治標為主 平時病緩補虛治本



發作百人湧溪內


(間歇大堂尾間隆太奇)


實證


1. 風痰閉阻:肝陽化風,痰隨風動, 風痰閉阻,上幹清竅。(谷池陰



2. 痰火內盛:痰濁蘊結,氣郁化火,痰火內盛,上擾腦神。(神門曲池內庭



3. 瘀阻腦絡:瘀血阻竅,腦絡閉塞,腦神失養而風動。(內膈


定龍滌



虛證


4. 心脾兩虛:癇病日久,耗傷氣血,心脾兩虛,心神失養。(心脾足



5. 心腎虧虛:癇病日久,心神精血虧虛,海不足,腦失所養。(肝腎交溪


六歸大六






眩暈

暈:頭暈眼花為主證的一類病。


輕者:平臥或閉目休息片刻即可緩解。


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



病機:


實證:風火痰瘀 擾亂清空。


虛證:氣血虧虛,腦海空虛,清竅失養。


病位:清竅,與肝脾腎。



治則:


實證:平肝潛陽,清肝瀉火,化痰行瘀。


虛證:滋養肝腎,補益氣血,填精生髓。



實證:


1. 肝陽上亢:肝陽風火,上擾清竅。


2. 痰濁中阻: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


3. 瘀血阻竅:瘀血阻絡,氣血不暢,腦失所養。


天半通



虛證:


1. 氣血虧虛: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


2. 腎精不足(偏陰虛):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


3. 腎精不足(偏陽虛):陰損及陽,不足,腦失所養。


歸左右


頭痛:由於外感內傷,導致脈絡拙急 或失養,清竅不利所引起,以病人自覺頭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機:


脈絡阻閉,清竅不利,不通則痛。


腎精不足,氣血不足,腦髓脈絡失養,不榮則痛。


病位:


頭,與肝脾腎有關。



治則:


外感頭痛屬實證:以風邪為主,治以疏風,兼散寒、清熱、除濕。



~內傷頭痛:


虛證:滋陰養血 益腎填精


實證:平肝化痰行瘀



外感頭痛


1. 風寒頭痛:風寒外襲,上犯巔頂,凝滯經脈。


2. 風熱頭痛:風熱外襲,上擾清空,竅絡失和。


3. 風濕頭痛:風濕之邪,上蒙頭竅,困遏清陽




內傷頭痛


1. 肝陽頭痛,肝失條達,氣郁化火,陽亢風動



2. 痰濁頭痛:脾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



3. 瘀血頭痛:瘀血阻竅,絡脈滯澀,不通則痛。



4. 血虛頭痛:氣血不足,不能上榮,竅絡失養。



5. 腎虛頭痛: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竅失養。



其他頭痛



1. 雷頭風:濕熱夾痰上衝


2. 偏頭痛:肝經風火

脅痛

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症證。



病機:


肝膽經絡阻滯,不通則痛。


肝膽經絡失養,不榮則痛。




治則:


根據通則不痛,以疏肝和絡止痛為基本治則。


實:理氣活血,清利濕熱。


虛:補中寓通,兼滋陰養血柔肝。



(脅實衝門三里支陽泉


1. 肝氣郁結:肝條達,機郁滯,絡脈失和。



2. 瘀血停著:瘀血停滯,肝絡痺阻。



3. 肝膽濕熱:濕熱蘊結,肝膽失疏,絡脈失和。



4. 肝陰不足:肝腎陰虧,精血耗傷,肝絡失養。


脅虛期間肝腎交足


柴旋龍一

中風

以突然暈到,不省人事,口角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僅以口,半身不遂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病機:


氣血運行受陰虧,肝陽暴漲,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隧,蒙閉清竅。



病性:本虛標實


本虛:肝腎陰虛,氣血衰少


標實:風火痰氣瘀



治則:


平肝熄風,化痰祛瘀通絡。



中經絡


1. 脈絡空虛,風邪入中:脈絡空虛,風痰乘虛入中,氣血閉阻



2. 肝腎陰虛,風陽上擾:肝腎陰虛,肝火偏旺,陽亢化風,橫竄絡脈。



中臟腑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固握,大小便閉,肢體強痙


1. 陰閉:痰濁偏盛,上壅清竅,內蒙心神,神機塞。


2. 陽閉:肝陽暴張,陽亢風動,痰火壅盛,氣血上逆,神竅阻。



脫證


1. 陰竭陽亡:正不勝邪,元氣衰微,陰陽欲絕。



恢復期


1. 風痰瘀阻:風痰阻絡,氣血運行不利


2. 氣虛絡瘀:氣虛血瘀,脈阻絡痺。


3. 肝腎虧虛:肝腎虧虛,陰血不足,筋脈失養。



後遺症


半身不遂


1. 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2. 肝陽上亢,脈絡瘀阻



語言不利


1. 風痰阻絡


2. 腎虛精虧


3. 肝陽上亢,痰邪阻竅



口眼歪斜:風痰阻於絡道


耳嗚耳

耳嗚耳聾-聽覺異常的


耳嗚:病人自覺耳內鳴響,如聞潮聲,或細或暴,妨礙聽覺


耳聾:聽力減弱,妨礙交談/聽覺喪失,不問外聲,影響日常生活。



病機:


1.實証:風熱上受,客邪蒙竅,內有痰火,肝熱,蒸動濁氣上壅,蒙閉清竅。


2.虛証:肝腎虧虛,脾胃氣虛,清陽不升,不能上奉清竅。


3.病位在耳,與肝、膽、脾、腎相關。



治則


上宜清疏,中宜升補,下宜滋降。



1. 肝膽火盛 (太丘)


2. 痰火郁結


3. 風熱上擾 (外合)


4. 腎精虧虛 (腎關)


5. 清氣不升



溫銀耳益龍 (風中會俠)

水腫

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臉、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



病機:


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水液停聚,泛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治則:


發汗、利尿、瀉下逐水


~陽水:以祛邪為主,發汗、利水、攻逐,配合清熱解毒、理氣化濕。


~陰水:以扶正為主,健脾溫腎,配合利水、養陰、活血、祛瘀。


~攻下逐水法應用:(方藥:十棗湯)適用於病初體實腫甚,正氣尚充,用發汗利水法無效,見全身浮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脈沈而有力。



焦俞三水氣)(兒科方證完全不同


陽水 (肺合人)


1. 風水泛濫


2. 濕毒浸淫


3. 水濕浸漬


4. 濕熱壅盛


越麻胃疏五五


陰水(脾腎陰


1. 脾陽虛衰


2. 腎氣衰微


3. 瘀水互結


桃五真實濟


變證


1. 關格/癃閉


2. 心悸/喘證


3. 眩暈/頭痛


4. 閉證


真黑安大黃羚

以小便頻數短澀,淋瀝剌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的病證。



病機:


實: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


虛:脾腎氣虛,膀胱氣化無權。



治則: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虛實夾雜,攻補兼施。



1. 熱淋


2. 石淋


3. 氣淋實


4. 氣淋虛


5. 血淋實


6. 血淋虛


7. 膏淋實


8. 膏淋虛


9. 勞淋


八石沉補小導知萆膏無


癃閉

膀胱氣化失司而導致尿量減少,排尿困難,甚則小便閉塞不通


小便不利,點滴短少,病勢較緩


小便閉塞,點滴全無,病勢較



病機:


~實證:膀胱濕熱,肺熱氣壅,肝郁氣滯,尿路陽塞,以致膀胱氣化不利。


~虛証:脾氣不升,腎陽衰憊,以致膀胱氣化無權。


病位:膀胱,與肺、脾、腎、肝相關



病理因素:


濕熱、熱毒、氣滯、痰瘀


治則:


~腑以通為用但不可不經辨證,濫用通利小便之法


~實證:清邪熱,利氣機,散瘀結


~虛證:補脾腎,助氣化



水蓄膀胱之急症,應配合針灸、取嚏、探吐、導尿等法急通小便



實:陰陰秩膀極


1. 膀胱濕熱委陽


2. 肺熱壅盛


3. 肝郁氣滯


4. 尿路阻塞外傷血瘀:血次「曲骨」


(虛:脾腎三焦秩關海)


5. 中氣不足 (三)


6. 腎陽衰憊 (腎氣/陽:陰陽太復 陰谷委陽太溪復溜)


八清沉代補春濟

便秘

大便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



病機:


大腸傳導失常。



病位:


胃、大腸,與肝脾腎相關



治則:


通下



1. 熱秘


2. 氣秘


3. 冷秘


4. 氣虛秘


5. 血虛秘


6. 陰虛秘


7. 陽虛秘


麻六溫半黃潤增濟



噎膈

吞咽食物哽咽不順,飲食不下,或納而復出


噎:噎塞,指吞咽之時,哽噎不順。


膈:格拒,指飲食不下,食入即吐。



病機:


氣痰瘀交結/津氣耗傷,致胃失通降,發為噎膈。



病位:食道,為胃所主。與肝脾腎有關。



治則:


初期治標實,宜理氣、化痰、消瘀降火為主。


後期治本虛,宜滋陰潤燥,或補氣溫陽為主。



1. 痰氣交陽


2. 津虧熱結


3. 瘀血內阻


4. 氣虛陽微


啟五通補右

泄瀉

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



病機:


脾虛/濕盛,不能升清降濁,發為泄瀉。



治則:


實:重在化濕


虛:健脾



實:上天中水泉


1. 感受寒濕(神闕


2. 感受濕熱(內庭)


3. 食滯腸胃:陽滯腸胃,傳化失司 (實)


(虛~以下脾章天中三神孫


4. 肝氣乘脾(太衝


5. 脾胃虛弱(


6. 腎陽虛衰(腎關命


藿葛保痛參四

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嘔。



病機:


胃氣壅阻,胃失和降/胃失濡養,不得潤降,發為嘔吐。



治則:


和胃降逆




1. 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上脘


2. 飲食停滯 (下脘 璇機)


3. 痰濁中阻:中陽不振,胃氣上逆(豐膻


4. 肝氣犯胃(太衝 陽陵


5. 脾胃氣虛(脾章


6. 脾胃虛寒 (脾章)


7. 胃陰不足


熱邪內蘊:合金玉



藿保小苓半左六理麥



內科沒胃熱嘔

胃痛

以上腹胃院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的病證


:痛時可連背,胸院痞悶,惡心嘔吐,納差,嘈雜,噯氣,吐酸,大便異常,甚至嘔血,便血等。



病機:(和嘔吐接近


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


胃失濡養,不榮則痛。



治則:


理氣和胃止痛



三關中


實證


1. 寒邪客胃: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2. 飲食停滯 (下脘梁門)


3. 肝氣犯胃(太衝期門陽陵


4. 肝胃郁熱:肝氣鬱結,日久化熱


5. 瘀血停滯(


良保柴化失丹



虛證


6. 脾胃虛寒(脾腎章氣關


7. 胃陰虧虛(交庭


黃芍一

大便次數增多,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夏秋常見之腸道傳染病。



病機:


邪與氣血相搏結,傳導失司,壅滯腸中。


~脂絡受傷,腐敗化為膿血,故下痢赤白膿血。


~腸道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故腹痛裡急後重。



病位:


大腸,與脾胃有關,可涉及腎。



用藥注意:


1. 慎過早補澀,以免留邪


2. 慎峻下攻法,以免傷正


3. 慎分利小便,以免傷津


「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河間



1. 濕熱痢


2. 寒濕痢:寒濕客腸,氣血凝滯,傳導失司


3. 疫毒痢


4. 陰虛痢


5. 虛寒痢


6. 休息痢:久病傷正,邪戀腸腑,傳導不利


芍胃白駐桃真連



變證 噤口痢:下痢/嘔,不能食


1. 實證:毒結腸中,上攻於胃


2. 虛證:胃虛氣逆


3. 危證


六獨

黃疸

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表情之病證。



病機:


膽汁疏洩失常,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下注膀胱。



病理因素:濕邪、熱邪、寒邪、疫毒、氣滯、血瘀。



治則:


化濕邪,利小便。



陽黃太衝膽內庭陰陽


陽黃


1. 熱重於濕


2. 濕重於熱


3. 膽腑郁熱:砂石阻塞膽道,脾胃不和,肝膽失於疏洩。


4. 疫毒熾盛:濕熱疫毒,毒入營血,內陷心肝。(急黃太衝膽內庭陰陽,大水衝衝)(大水衝衝=熱重神昏)


茵茵五甘大犀



陰黃陰陵泉,三脾三脘至陽膽


陰黃


1. 寒濕阻遏:中陽不振,寒濕滯留,肝膽失疏


2. 脾虛濕滯


茵朮黃



黃疸後消退的調治


1. 濕熱留戀


2. 肝脾不調


3. 氣滯血瘀


茵四柴逍鱉

鼓脹

腹部脹大,繃急如鼓,皮色蒼黃,腹皮脈絡顯露為征的病證。



病機:


肝脾腎功能受損,氣滯血瘀水停腹中。



治則:


★標實:


辨氣血水偏盛,予以行氣、活血、祛濕利水,配以疏肝健脾。



★本虛:


辨陰陽不同,予以溫補脾腎,滋養肝腎,配以行氣、活血、利水。



1. 氣滯濕阻


2. 寒濕困脾


3. 濕熱蘊結


4. 肝脾血瘀(血痣,青筋,手掌赤痕


5. 脾腎陽虛


6. 肝腎陰虛:津液失佈,水濕內停


柴胃實中茵調附五腎六膈



變證


1. 大出血:瘀熱互結,血熱妄行


2. 氣隨血脫


犀獨



昏迷


1. 痰熱內擾


2. 痰濁壅盛


3. 氣隨液脫


安龍蘇菖生參龍


積聚

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病機:


氣機阻滯,瘀血內結。



治則:


★積證:


1. 初期屬實,消散。


2. 中期邪實正虛,消補兼施


3. 後期正虛為主,養正除積。



聚證


1. 肝氣郁滯


2. 食滯痰




積證


1. 氣滯血瘀


2. 瘀血內結


3. 正虛瘀結


金失膈八化




血證

血液不循常道,所形成的一類出血性疾病。


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洩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



病機:


實:氣火熾盛,火熱熏灼,迫血妄行 / 久病瘀血入絡,血不循經。


虛:陰虛火旺,火熱熏灼,迫血妄行 / 氣虛不攝,血溢脈外。



治則:


看書仔



鼻衄


1. 熱邪犯肺


2. 胃熱熾盛


3. 肝火上炎


4. 氣血虧虛


桑玉龍歸



齒衄


1. 胃火熾盛


2. 陰虛火旺


加瀉六茜



咳血


1. 燥熱傷肺


2. 肝火犯肺


3. 陰虛肺熱


桑瀉黛百



吐血(不是嘔血!!)


1. 胃熱熾盛


2. 肝火犯胃


3. 氣虛血溢


瀉十龍歸



吐血三法


1. 宜行血不宜止血


2. 宜補肝不宜伐肝


3. 宜降氣不宜除火



便血


1. 腸道濕熱


2. 脾胃虛寒:中焦虛寒,統血無力


3. 氣虛不攝


地黃歸



尿血


1. 下焦熱盛


2. 腎虛火旺


3. 脾不統血


4. 腎氣不固


小知歸無



紫斑


1. 血熱妄行


2. 陰虛火旺


3. 氣不攝血


犀十茜歸



有形之血不可速生,無形之氣當需急固」益氣攝血固脫

汗證

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津外洩失常。



病機:


~肺氣不足/營衛失和,致衛外失司


~陰虛火旺/邪熱郁蒸致陰陽失調 腠理不固 營衛不和 汗液外洩失常。



1. 肺衛不固


2. 營衛不和


3. 心血不足:心血耗傷,心液不藏。


4. 邪熱郁蒸


5. 陰虛火旺


玉桂歸龍

消渴

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病機:


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燥熱愈盛,燥熱愈盛陰愈虛。


(再看書仔)



治則


1. 上消潤其肺,兼清其胃。


2. 中消清其胃,兼滋其腎。


3. 下消滋其腎,兼補其肺。


4. 無論上中下三消,應滋腎養陰。


5. 燥熱較甚,佐以清熱,下消日久,陰損及陽,宜陰陽並補。



1. 上消(肺熱津傷)


2. 中消(胃熱熾盛)


3. 中消(氣陰虧虛):氣陰不足,脾失健運。「能食與便溏


4. 下消(腎陰虧虛)


5. 下消(陰陽兩虛):腎失固攝


消玉七六腎



兼證


1. 白內障、雀目、耳聾:肝腎虧損,氣血不能上承於耳目。


2. 瘡瘍癰疽初


3. 瘡瘍癰疽病久:氣營兩虛,脈絡瘀阻,蘊毒成膿



杞羊五味消黃一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