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ffle
    Toggle On
    Toggle Off
  • Alphabetize
    Toggle On
    Toggle Off
  • Front First
    Toggle On
    Toggle Off
  • Both Sides
    Toggle On
    Toggle Off
  • Read
    Toggle On
    Toggle Off
Reading...
Front

Card Range To Study

through

image

Play button

image

Play button

image

Progress

1/34

Click to flip

Use LEFT and RIGHT arrow keys to navigate between flashcards;

Use UP and DOWN arrow keys to flip the card;

H to show hint;

A reads text to speech;

34 Cards in this Set

  • Front
  • Back

感冒

小兒常見外感疾病,主要感受風邪所致,俗稱「傷風」。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為主



病機:小兒肺臟嬌嫩,衛外不固,感受外邪。


感邪之後,挾痰、挾滯、挾驚。


病位:肺,可及肝脾



治療原則:解表



1.風寒感冒:外感風寒,客於腠理,邪正交爭於衛表。


2. 風熱感冒:感冒風熱,邪在衛表,寒從熱化。


3. 暑邪感冒:夏令冒暑,風邪夾暑濕之邪,衛表失宣。


4. 時邪感冒:感受時疫邪毒,起病急驟。



兼證


挾痰、挾滯、挾驚


肺炎喘嗽

熱邪閉肺,生痰生喘的一種病證。


臨床主: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痰涎上壅,涕淚閉塞,張口抬肩。



病機:痰阻氣道 肺氣郁閉。


病位:肺,累及脾,內竄心肝



治則:宣肺定喘,清肺化痰




1. 風寒閉肺:風寒閉肺,肺氣失宣,上逆而咳。


2. 風熱閉肺(輕):風熱犯肺,肺失清肅,肺受溫邪。


3. 風熱閉肺(重):熱邪久郁,邪毒熾盛,肺受炎迫。


4. 痰熱閉肺:痰熱熾盛,肺絡郁閉。



正虛邪戀


1. 陰虛肺熱:久熱久咳,耗傷肺陰。


2. 肺脾氣虛:病情遷延,肺虛及脾,肺脾氣虛。



變證


1. 心陽虛衰:素體虛弱,心陽虛衰,肺為邪閉。


2. 內陷厥陰:熱盛動風,內陷厥陰。

小兒常見的一種肺系病證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有聲有痰謂之咳嗽。


乳嗽胎嫩:乳兒在出生後日內的咳嗽。



病機:肺失清肅,肺氣上逆作咳。


病位:肺,涉及心脾



治則:宣通肺氣,化痰止咳。



1. 風寒咳嗽:風寒犯肺,肺氣失宣。


2. 風熱咳嗽: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3. 痰濕咳嗽:痰濕困脾,上漬於肺,壅遏肺氣。


4. 痰熱咳嗽:痰熱郁肺,肺失肅降。


5. 陰虛燥咳:溫熱傷肺,陰津耗傷,肺失清潤。


6. 肺虛久咳:肺氣虛弱,肺虛及脾,痰濕咳嗽日久轉化而成。

哮喘:小兒常見發作性的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的肺部疾患哮指聲響,喘指氣息,哮必兼喘


臨床表現:


發作時:喘促氣急,喉間痰吼哮鳴,呼氣延長


嚴重: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張口肩,唇口青紫。



病機:正虛痰伏 - 外因誘發 觸動伏痰 痰阻氣道。(發作期病機)


病位: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亦為緩解期病機)



治則:


未發:扶正為主。


既發:攻邪為急。


發作期:攻邪治標,治肺為主。


緩解期:扶正治本,扶脾益腎,補土生金,去生痰之因,消伏痰夙根。



發作期


1. 寒性哮喘:風寒閉肺,痰氣阻塞氣道。


2. 熱性哮喘:外感風熱,引動伏痰,阻於氣道。


3. 外寒內熱:外寒化熱,引動伏痰,阻於氣道。


4. 肺實腎虛(偏上盛):正虛邪戀,上盛下虛。


5. 肺實腎虛(偏下虛):正虛邪戀,上盛下虛。



緩解期


1. 肺氣虛弱:肺氣虛弱,衛表不固。


2. 肺陰耗傷:陰虛肺躁。


3. 脾虛氣弱:脾氣虛弱,運化失健。


4. 肺脾氣虛:肺脾氣虛,衛表不固。


5. 腎虛不納:腎氣虧乏,本虛不固。

頓咳

小兒時期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


臨床特徵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吸氣性雞鳴樣回聲最後傾吐痰沫而止。



病機:時行厲氣侵肺,夾痰交結氣道,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


病位:肺,及肝、胃、大腸、膀胱、



治則: 滌痰清火,瀉肺降逆。



1. 初咳期:肺失宣肅,引動伏痰。


2. 痙咳期:邪熱化火,熏灼肺津,液化為痰,阻窒氣道。


3. 恢復期(肺陰耗損):火熱熏肺,陰虛肺躁。


4. 恢復期(肺脾氣虛):久咳損傷肺脾之氣。

癇證

小兒常見的一種發作性神態異常的疾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直視,四肢抽搐作豬羊叫,發過即蘇,醒後一如常人為主要臨床表現。



病機:


風痰上湧,邪阻心竅,內亂神明,外閉經絡,神志怫郁。


病位:心肝脾腎



治則:


發作時,治標為主:豁痰清火,活血通竅,熄風定癎


反覆發作,固本培元:健脾化痰、調補氣血,養心益腎



1. 驚癇:精神失守,驚惕不安。


2. 風癇:肝風內動,心神被蒙。


3. 痰癇:脾氣不升,肝氣被郁,氣郁痰結,阻蔽心竅。


4. 瘀血癇:外傷產傷,絡脈受損,神昏竅閉。


5. 脾虛痰盛:反復發作,氣陰耗傷,脾胃虛損,痰濁阻絡。


6. 脾腎兩虛:經久不愈,耗氣傷陽,脾腎陽虛。

急驚風

痰熱驚風四證俱備,多由外感時邪、內蘊濕熱、暴受驚恐而引發。以高熱抽風為主要表現。



病機:邪熱內陷心肝,擾亂神明,引動肝風。


病位:肝、心二經



治則:清熱、豁痰、鎮驚、熄風



外感驚風


1. 感受風邪:風熱犯肺,熱甚動風。


2. 感受暑邪:暑邪熾盛,熱盛傷津,肝風內動。



感受疫邪


1. 氣營兩燔:疫毒之邪,熱迫心營。


2. 濕熱疫毒:濕熱疫毒,迫入營血,直犯心肝。


3. 痰食驚風:痰熱上壅,激動肝風。


4. 驚恐痙厥:心氣受損,真火不安,驚則氣亂。



慢驚風

來勢緩慢,抽搐無力,時作時止,反覆難愈常伴昏迷、癱瘓等癥。



病機:


腎陰不足 肝血虧虛 陰虛風動。


病位:脾腎肝



治則:


重在補虛治本。



土虛木亢:脾陽虛弱,土弱木乘。


脾腎陽虛:脾腎陽衰,陰盛陽衰,氣陽衰竭。


陰虛風動:熱久傷陰,肝腎陰虛,陰虛風動。



變證


氣陰兩虛:滋陰溫陽。(地黃飲子


邪戀不解:邪戀不解,深居經隧,血不濡筋。(可保立蘇湯


半陰半陽:虛中夾痰熱。(清心滌痰湯



慢牌風:脈象沈細無神,先則脾陽受傷,繼則損及腎陽,形成體內陽氣衰竭和脾氣不振引起脾腎陽虛此虛極之候,虛極生風。

是由風溫邪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發熱、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主



風溫邪毒(不是痄腮時邪)



病機:


邪毒壅阻足少陽經脈,結於腮部。


病位:主要在腮部,涉及少陽厥陰經脈,心肝有關



治則:


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常證


溫毒在表:外感溫毒,邪蘊少陽經絡。



熱毒蘊結:熱邪入裡,內蘊陽毒,熱亢盛。


銀普



變證


邪毒內陷心肝:溫毒熾盛,熱極生風,內陷心肝。



邪毒引睪竄腹:足厥陰經脈,循少腹絡陰器,邪毒引睪竄腹。


普紫

由外感受麻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咳嗽,鼻塞流涕,淚水汪汪,滿身布發紅疹為主



病機:疹時邪內侵。


病位:肺脾



治則


按不同階段采取-透發、解毒、養陰三個大法


1. 疹前期


~主要表現為肺衛癥狀 - 類似傷風感冒


~如發熱、咳嗽、噴嚏、流涕


~治以為主 - 注意透發,防耗



2. 出疹期


~麻毒邪入氣分,皮疹出現全身達於四末,


~疹點出齊,為正氣驅邪外泄


~治以清為主 - 清解勿過犯寒涼



3. 疹回期


~疹透之後,邪隨疹泄,熱去津傷


~即為疹子收沒,邪退正


~治以靠為主 - 養陰忌滋膩留邪



麻疹熱毒並發肺炎喘嗽不論麻疹有無出齊,都可以透疹+清熱解毒之法並用。



順證


1. 疹前期:麻毒初侵,首犯肺衛,肺失清宣。


2. 出疹期:麻疹邪毒,由表入裡,郁於肺脾。


3. 疹回期:邪退正損,熱去津傷。



逆證


1. 麻毒閉肺:麻毒熾盛,閉郁於肺。


2. 熱毒攻喉:肺胃熱毒,循經上攻咽喉。


3. 邪陷心肝:熱毒熾盛,內陷心包,肝風內動。

感受風痧時邪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以全身透發特殊皮疹,色淡紅,細小如沙為主



病機:


風痧時邪,犯於肺衛,蘊於肌腠


病位:肺



治則:


疏風清熱,因勢利導,驅邪外出。



1. 邪郁肺衛:風熱時邪犯肺。


2. 邪熱熾盛:邪熱由表入裡,播灼肺胃。

屬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喉腫痛/伴腐爛,全身布有彌漫性猩紅色皮疹為主症。



病機:痧時邪侵犯肺衛。


病位:肺衛,邪毒可深入營血



1. 邪侵肺衛:疫毒蘊,循經熏灼咽喉。


2. 毒在氣營:毒熱化火,燔於氣營。


3. 疹後陰傷:邪毒外透,餘熱未淨,耗傷陰津。

水痘是由外感時行水痘邪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發熱,皮膚分批出現丘疹、皰疹、結痂,形態如豆色澤明淨如水泡為主症。



水痘時邪由口鼻而入,蘊於肺脾


病位:肺脾兩經



治則:清熱解毒利濕



1. 風熱輕證:風熱時邪,侵犯肺衛,風熱濕熱相搏。


2. 毒熱重證:邪毒內犯,營熱內熾。

小兒暑溫

感受暑溫邪毒所引起,屬兒科時行病的熱性病證以高熱、昏迷、抽風為主



主要病机 - 暑邪化火,由衛分,入氣營血分



病理變化:


~暑毒為熱之邪,極生風,風生痰,可見熱、神昏、抽風


按衛、氣、營、血規律傳變


病在卫分:首先犯肺,表熱蒸盛,肌表不宣


传入气分:肺熱燔熾 胃氣上逆 肝火上炎


侵人营分:心肝倶


再传血分:傷津劫 血動血


暑温时邪,传变迅速,常见衛氣、氣營、營血同病



热痰风演变,热、痰、风三者多相合为病


#急性期


热证:卫表郁热,循衛、气、营、血分传变


痰证:热炼液成痰,无形之痰蒙蔽心神,有形之痰壅於肺咽


风证:外风初郁表,继则因邪热化火動風,邪陷心肝生



#恢復期


热证:热伤阴液,内生虚热/营卫不和生热


痰证:急性期痰蕴未消,有热痰火内扰無热痰浊内蒙


风证:风窜络脉气血痹阻/热伤气阴血燥风



急性期


1.邪犯衛氣:暑溫初起,發熱,衛氣同病,邪熱蘊結。


2.邪在氣營:熱蘊氣分,毒從火化,內竄營分,氣營兩燔。


3.邪在營血:暑邪深入,氣陰兩衰,耗血動血。



恢復期,後遺症期


1.餘熱未盡:


~陰虛發熱:病後正虛,久熱傷陰。


~營衛不和:病後正虛,營虛衛弱


2. 痰蒙清竅:


~痰濁內蒙心包


~痰火內蒙心肝


3. 內風擾動:


~風竄絡脈,氣血痺阻。


~熱病傷陰,水不涵木,陰虛風動。


4. 氣虛血瘀:氣血受損,氣虛血瘀

紫癜

發病較急的小兒出血性疾病為血液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不退常伴鼻衄、齒衄,甚則嘔血、便血、尿血。出血嚴重者,可見面唇蒼白等血虛氣耗危癥狀,甚則發生虛脫。



实证 - 熱伏血分迫血妄行/外感风热,内窜血络


虚证 - 气不统摄,血不循经/陰虛火旺,迫血妄行


病位 - 主要在心、



實:


風熱傷絡:外感風熱,內竄血絡。


血熱妄行:熱毒壅盛,迫血妄行,灼傷絡脈,血液外滲。




氣不攝血:久病不愈,氣虛,不能攝血。


陰虛火旺:陰虛火旺,灼傷血絡。

夏季熱

嬰幼兒時期一種特有疾病,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以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為主症。



病机 - 冒受暑邪,灼肺胃之



病变部位 - 肺胃



少汗/汗闭與多饮多尿的關係:


暑熱傷氣,氣不化水 → 尿


暑熱傷津→


暑熱侵肺衛,肺不司開合→汗閉


汗與小便都屬陰津,異物而同源閉則尿多,尿多則傷津,津傷則飲水自救。



治則:清暑泄熱,益氣生津。


1. 暑傷肺胃:暑熱蘊於肺胃。


2. 上盛下虛:脾腎兩虛,氣陽不足。

小兒內伤乳,停聚焦,积而不化不行,以思乳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噯氣酸酸,大便溏薄/秘結酸臭為主腸疾病。



損傷脾胃升降失調,宿停蓄不消。


病變部位以脾胃為主。



治則:


消食化積,理氣行滯。



1. 乳食內積:乳食積滯,氣機郁結。


2. 脾虛夾積:脾胃虛弱,中氣不運,乳食積滯。


消/木健



#先說面色黃

嬰兒常見口腔患疾以口頰、舌上顎、齒齦發生潰瘍為特徵。



糜:滿口糜爛色紅作痛


燕口潰瘍發於口唇兩側



心脾積熱虛火上炎,薰蒸口舌。


病位在口腔,涉及心脾腎胃。


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腎脈連舌本,胃經絡齒齦。



1. 脾胃積熱:熱邪蘊積,上熏口舌。


2. 風熱乘脾:風熱在表,熱邪蘊積,上熏口舌。


3. 心火上炎:心火熾盛,邪熱循經上炎。


4. 虛火上浮:脾腎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


涼銀瀉六

鵝口

小兒儿口腔、舌上布滿白屑,状如鹅口、色白如雪



邪毒蘊积心脾 上熏口舌而發病


病變部位主要在口腔涉及心脾二經。


vs口瘡心脾胃腎


舌為心之苗口為脾之,脾脈絡於舌。


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經上炎,发為口舌白屑之證。



1. 心脾積熱:胎熱內盛,蘊積心脾。


2. 虛火上浮:腎氣虧損,水不制火,虛火上浮


清六



#新生兒/久病體虛

具較強的傳染性常發於夏秋季節發病突然


臨床特徵發熱抽風昏迷迅速出現內閉外脫的危象。



濕熱,內蘊胃聚腸腑,脾胃受困


病變部位脾胃腸。



1. 毒邪內閉:濕熱癘氣,內蘊腸胃,毒聚腸腑。


2. 內閉外脫:邪盛正虛,正不勝邪,正氣內潰。


黃白參救

胃失和降,氣逆於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經口而出



病機: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病變部位在胃,和肝脾相關


脾胃不和則升降失司而嘔吐


肝氣橫逆犯胃,則可使胃失通降而致嘔吐



治則:


先去除病因,以和胃降逆為主。



1. 傷食吐:積滯中脘,胃失和降。


2. 胃熱吐:熱積胃中,胃失和降。


3. 胃寒吐:脾胃寒,脾陽失展,胃氣上逆。


4. 肝氣犯胃:肝逆犯胃,胃失和降。


5. 驚恐吐:肝膽不寧,肝逆犯胃,驚則氣亂,恐則氣下。

厭食

厭食是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甚則拒食、食量減少為特



病機:脾失健胃,胃不思納,脾胃不和。


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


~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得陽則運


~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以陰為用


~胃陰傷則不思進食,脾陽傷則運化失職


~故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



治則:以運脾 養胃 健脾升胃為主



1. 脾失健運:脾失健運,脾氣不振。



2. 胃陰不足:胃陰不足,陰傷津乏。



3. 脾胃氣虛:脾虛失運,飲食不化。




#不欲吃 #精神可 #城市兒 #夏暑 #脾運#捏脊

腹痛

胃脘以下,臍兩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發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



病機:


氣機郁滯,血流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



治則:


宣通氣機,暢通血脈,通則不痛。



1. 腹部中寒:腹部中寒,凝滯氣機,不通則痛。



2. 食積滯:乳食積滯,阻塞氣機,不通則痛。(注意不是保和丸!



3. 胃腸結熱:熱結胃腸,傳導失司,不通則痛。



4. 臟腑虛冷:脾陽不振,脈絡凝滯,腹痛綿綿。



5. 氣滯血瘀:瘀血停積,脈絡瘀阻,不通則痛。


香大小理少

泄瀉

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如水樣為主證。



病機:脾胃升降失司,水谷合污而下。



病位:脾胃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


~脾主運化水濕和水谷精微,


~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之後,水谷不化,


~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污



治則:運脾化濕



常證


1. 傷食瀉:乳食積滯,脾胃失司


2. 風寒瀉:寒客腸胃,中陽被困,運化失職


3. 濕熱瀉:濕熱蘊結,脾胃失職,下注大腸


4. 脾虛瀉: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


5. 脾腎陽虛:久瀉不止,腎陽不足,脾失溫煦。


保藿葛參四附



變證


傷陰:瀉下無度,水液耗損,津傷液脫。


傷陽:久瀉不止,脾腎虛敗,命火衰微,陽氣外脫。


連人參龍生


疳證

餵養不當/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導致全身虛弱羸瘦,面黃發枯的一種慢性疾病。



哺露疳:幼時缺乳,餵養不當,攝食困難,氣血無以資生,久則成乾疳。



病機:脾胃受損,津液消亡。


病位:脾胃,可涉及五臟。



1. 疳氣:脾胃失健,水谷不化,形體不充。


2. 疳積:積滯內停,壅滯氣機,阻滯腸胃。


3. 乾疳:氣陰俱傷,脾胃虛敗,氣血無以資生。


資疳八



變證


1. 眼疳(肝):脾病及肝,肝陰不足,不能濡養眼目。


2. 心疳:脾病及心,心火內熾。


3. 疳腫脹(脾):脾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


4. 肺疳:脾病及肺。


5. 骨疳(腎):脾病及腎。


6. 陰竭陽脫:病情嚴重,由虛致脫。


石瀉五五加六參



#發脾氣 #營養不良 #5歲下 #瘦乾 #便秘溏 #刺四縫 #揑脊

小兒水腫

水腫為小兒時期常見的病證,其原因很多以肌膚浮腫/小便短少為臨床主症。



病機:


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水液停聚,泛溢肌膚,發為水腫。



病位:肺脾腎,可內陷心肝。



常證


1. 風水相搏:外感風邪,誘發風水。


2. 濕熱內侵:濕熱下注。


3. 肺脾氣虛:肺脾兩虛,疾病後期,正氣未復。


4. 脾腎兩虛:脾腎陽虛。


麻五三導參玉真



恢復期


1. 陰虛邪戀:素體陰虛,餘邪留戀。


2. 氣虛邪戀:素體脾胃氣虛,餘邪留戀。


知二參



變證


1. 水氣上凌心肺:水氣上逆,射肺凌心。


2. 邪陷心肝:熱毒之邪郁於肝經,肝氣橫逆,肝陽上亢。


3. 水毒內閉:濁邪壅塞三焦,氣機升降失常,水毒內閉。


參龍角溫附瀉

遺尿

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疾病。



病機:


心腎失交 / 下元虛寒 / 脾肺氣虛 / 肝經濕熱,不能約束尿液。


病位:膀胱和三焦,與肺脾腎有關。



1. 下元虛冷:腎氣虛弱,命火不足,膀胱虛冷。


2. 脾肺氣虛:脾肺氣虛,上虛不能制下。


3. 肝經濕熱:濕熱郁於肝經,下迫膀胱。


4. 心腎失交:心火偏旺,腎陽偏虛,膀胱失約。


菟補縮龍交導

尿頻

小常見的一種尿道疾病,以尿頻尿急為主。



病機:


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常 / 脾腎氣虛,膀胱失約。



1. 濕熱下注:濕熱內蘊,下注膀胱。


2. 脾腎氣虛:脾腎氣虛,膀胱失約。


3. 陰虛內熱:病久陰傷,虛熱內生。


八縮知

臍部疾

嬰兒出生後,由於斷臍結紮不善/臍部護理不當,為不潔之物所污染,因而發生各種臍部病證



診斷要點:1.臍帶處理不潔/尿液、水濕浸漬臍部/臍帶根撕傷等病史



臍濕:臍部為水濕所臍中濕乾、發紅、腫脹。


臍瘡:臍部為邪毒感染,紅腫熱痛,膿水溢出,氣味臭穢


臍血:斷臍結扎不善/胎毒內盛,血從臍孔中溢出。


臍突:先天發發育缺陷,小腸脂膜突入臍中,臍部呈半球狀,狀突出,虛大光亮,大小不一,,腫塊可回納,亦稱臍疝



病機:新生嬰兒先天發育不全、斷臍後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病位



治則


1.臍濕、臍瘡:祛生肌毒。2. 臍血:


(1)臍帶結紮失宜:從新結扎


(2)胎熱內蘊,迫血妄行涼血止血


(3)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益氣攝血


3. 臍突:外治/手術療



1. 臍濕:臍部滲出脂水,邪壅肌表,浸淫不乾。


2. 臍瘡:移毒之邪,侵入臍部,糜爛化膿。


3. 臍血:臍帶結扎過鬆,血溢外出。


4. 臍血:胎熱內蘊,迫血妄行。


5. 臍血:脾虛氣不攝血。


6. 臍突:小腸脂膜,突入臍部。



胎黃

生理性黃疸:


出生後2-3日,2週內退,不影響精神食欲二便。



病理性黃疸:


出生後24小時內、1至數周出現。2-3周仍不消,或退而復。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病機:


濕熱郁蒸肝膽、寒濕內蘊、濕瘀積聚,迫使膽液外溢。



常證


1. 濕熱熏蒸


2. 寒濕阻滯


3. 瘀積發黃(濕瘀積聚)


茵茵理血



變證


4. 胎黃動風


5. 胎黃虛脫


羚參生



黃柏水浸洗

蟲病

臨床特徴:


食欲不振/飲食異常,面色萎黃,臍周疼痛,時作時止,大便下蟲/糞便檢有蛔蟲卵。



病機:


蛔蟲腸道滋生,擾亂脾胃氣機,耗傷臟腑氣血。



治則:


驅蛔殺蟲,調理脾胃。


「蛔蟲得酸則安,得辛則伏,得苦則下」



1. 蛔蟲證


2. 蛔厥證


3. 蛔瘕證


使烏驅

姜片蟲

水生植物(菱角/荸薺)


大便稀與便秘交替。



檳榔30克煎水早晨空腹服,2-3天。

蟯蟲

小色白如小線頭。


肛門會陰瘙癢。


2-9歲。


灌腸:百部


外塗:百部苦參凡士林,睡前。



方藥:驅蟲粉

釣蟲

小兒赤腳/坐地,皮膚觸及釣蟲絲狀蚴。(體表入侵)


嗜異:生米,泥土,煤炭



貫眾湯。


調理脾胃:香砂六君丸